喊叫是最低等的教育方式,但家长却很青睐这种

摘 要

  【本文节选自《男孩正面管教》,作者花汀姐姐,有删减;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】 大喊大叫的妈妈让我害怕 “你又去河边玩了?”妈妈看着我被水浸湿的鞋子问。我的心里十分害怕

【本文节选自《男孩正面管教》,作者花汀姐姐,有删减;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】

大喊大叫的妈妈让我害怕

“你又去河边玩了?”妈妈看着我被水浸湿的鞋子问。我的心里十分害怕,于是试图用谎言来蒙混过关:“我没去。”

“没去?!”妈妈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两个八度,她指着我的鞋子上沾的草屑说,“这个草只有河边才有,你说你没去?不但去了,还学会撒谎了!”我害怕极了,不敢动弹。果然,妈妈拿起手边的衣架就把我打了一顿,然后命令我反省,让我把鞋子脱下来给她洗。

我想:妈妈一定是因为要洗鞋子太麻烦,所以才打我的吧。

有一天,我在玩的时候不小心把花瓶碰到了地上,发出嘭的一声巨响,破裂的瓷片四处飞溅,其中有一片还打到了我的小腿上。我吓得一动不敢动,愣了一会儿就去拿扫帚想要把碎片扫干净。

“不要动!”妈妈听到声音过来,怒气冲冲地把扫帚从我手里夺走扫完了碎片。

“妈妈,我错了。”我害怕妈妈发火,赶紧认错。妈妈只是白了我一眼,没有说话。

我想:妈妈一定是心疼那只被我打碎的花瓶。

“又在看电视!”妈妈下班回来,发现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,拿过遥控器就把电视关掉。她的怒气,让我害怕得不敢开口,心惊肉跳地担心接下来会发生的事,甚至忘记看得正起劲的动画片被忽然中断的伤心。


后来,我就会赶在妈妈下班之前关掉电视,哪怕那个时候播出的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片。

我想:妈妈一定是上班辛苦了,回家看见我悠闲地享受,所以才那样生气。

长大后,我才明白妈妈冲我大喊大叫的真正原因,但是小时候因为害怕妈妈的大喊大叫,让我习惯和妈妈保持距离。我十分羡慕其他孩子和妈妈的亲密关系,也想要关心妈妈的身体健康,但是到了嘴边只能变成一声听起来很生疏的“妈”。

在这个案例中,我们不难发现,在一段亲子关系中,需要管理情绪的不只是孩子,还有父母。

“我”在成长的过程中,承受了妈妈大喊大叫带来的怒气,却始终没有明白妈妈背后的用意。这并非孩子的过错,是因为妈妈觉得孩子年纪小,不需要讲道理。

而作为妈妈,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,她表达了愤怒、生气,唯独没有达到正面管教的目的。

那么,作为父母,我们应该怎样管理情绪,才能带给孩子正面管教呢?

第一步:克制情绪带来的本能反应,冷静下来

我们在孩子犯错的时候,经常用大喊大叫来制止孩子的行为,却并没有意识到在大喊大叫的背后,是我们自己在发泄情绪。更具有欺骗性的是,孩子因为害怕而认错,我们却误认为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效果。于是,在下一次我们又会沿用这样错误的模式。

有一位妈妈说:“我也不想生气、更不想吼他,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。”在生活中,这句话一定会引起很多父母的共鸣。

仔细想想,我们的喊叫,真的起到了应有的效果吗?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,我们真的是因为孩子做错事而发火,没有将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、焦虑、沮丧这些烦恼,趁这个时候名正言顺地发泄出来吗?

孩子,很多时候都无辜承担着我们多余的怒气。

我们冲着他们大喊大叫,并将大喊大叫养成了一种习惯,就只教会他们也用这样的方式,来和这个世界相处而已。然后你会发现,你的孩子正在成为你不愿意让他成为的那一种人。最终,只会迎来糟糕的亲子关系。


我们已经知道了大喊大叫的严重性,在这里分享四个能成功终止大喊大叫的实用窍门给大家。

1.将孩子犯的错重复一遍,等待他们的回答

看到孩子犯错时,不要急着处理,先重复一遍他们犯下的错误,注意在重复的时候,尽可能地控制语气,越平静越和缓越好。

还是上面的这个案例,当妈妈看见我摔碎了花瓶时,可以这样问:“是你把花瓶摔碎了吗?”而不是先斥责孩子。

一句话的时间不长,但却能提供给两人足够的缓冲时间,让孩子意识到他犯了错,让妈妈看清楚眼前发生的事实。

2.认识自己的愤怒信号,阻止大喊大叫这样的条件反射

每个人生气时的表现不一样,有冒汗、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等特征。在这里需要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,认清自己在生气前的征兆,并在相关征兆出现时,有意识地提醒自己,不要冲着孩子大喊大叫。

作为父母,我们必须要比孩子更加冷静、理智,才能教导他们。我们不能让大喊大叫成为看见孩子犯错时的条件反射,控制住这样的情绪,就是成功的开始。

3.告诉自己,孩子犯错的偶然性,并非故意挑衅父母

当孩子逐渐长大,面对父母的斥责时不再逃避顺从,他们会将自己的委屈说出来。但在大喊大叫的情景中,他们的反抗在父母眼中,就是顶撞。

在双方都不冷静的情况下,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在故意挑衅,刻意针对自己,愤怒将更加升级,事态失去控制,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。

之后父母会后悔,早知道我就少说一句,但此时的后悔远不如在当时就控制情绪来得有效。

4.牢记“不在冲动时处理问题”这句话

父母不是超人,看见孩子犯错会生气是十分自然的反应。但我们做到前三条后,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慢慢冷静了下来。

不在冲动时处理问题,并将这一条设为心理警戒线,当出现确实无法控制愤怒的情况时,先选择离开而不是硬碰硬。相信在一小时过去之后,你仍然十分生气,但起码能坐下来和孩子好好沟通,而不是大喊大叫。


第二步:将情绪主导行为,转变为目的主导

被情绪主宰行为,实在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情。这意味着失控和无效沟通,孩子在我们这里除了感受到恐惧、害怕,什么也得不到。

在这个案例中的“我”,直到长大成人后才知道妈妈对他大喊大叫的原因:发现他去了河边玩耍,妈妈担心他的生命安全而不是怕洗一双鞋子带来的麻烦;看见摔碎的花瓶和满地的碎片,妈妈害怕他被碎片划伤而不是心疼花瓶;关掉电视,是因为觉得看电视会影响视力,并不是他所想的妈妈看见他享受而生气。

而在这些事情中,妈妈只用大喊大叫来表达愤怒、生气,孩子对妈妈的目的仍然一无所知。而目的,才是正面管教的核心。

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在河边玩耍的危险性,让他知道妈妈对此有多担心,他下次才不会瞒着妈妈再去。喊叫不是控制孩子的有效手段,打骂更不是,我们的目的是要让他记住这件事为什么错,错在哪里,下次不可再犯,不是吗?

第三步:耐心教导孩子,教会他们其中的道理

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越来越重视教育。这一点,从胎教、早教的盛行中就可见一斑。当孩子还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,我们就相信音乐能促进他的脑部神经发育,爸爸的声音能让胎儿感觉到安全和幸福。

那么,为什么我们就不相信,幼小的孩子也能明白道理这件事情呢?

正因为孩子不懂,才需要父母的悉心教导。一件事,如果一遍说不明白,那就说两遍;两遍不行就说第三遍。在教导孩子的这件事上,我们要保持充足的耐心,而不是告诉孩子一个道理,就希望他立刻能明白,并照着去做。这样的希望,是不切实际的,最终只会导致新一轮的大喊大叫。

如果妈妈能告诉孩子她的情绪,她的担心,教会孩子分辨她的反应,那么在这个案例中,长大后的儿子就不会对妈妈感到生疏。
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